>  时尚 > 流量余队为何能卷出大记业苏超出圈
流量余队为何能卷出大记业苏超出圈2025-07-04 07:38:52

摘要:6月14日,苏超联赛第四轮淮安主场迎战南京的下半场,南京球迷程然化名)回头看了眼大屏幕,显示当前淮安市体育中心的上座人数固定在26018。这是截至当天,苏超联赛的上座率纪录。程然兴奋地拍下大屏幕,在微

  6月14日,出圈苏超联赛第四轮淮安主场迎战南京的苏超下半场  ,南京球迷程然(化名)回头看了眼大屏幕 ,记业显示当前淮安市体育中心的余队上座人数固定在26018。

  这是为何截至当天,苏超联赛的流量上座率纪录。程然兴奋地拍下大屏幕 ,出圈在微信上跟朋友说,苏超“火了 ,记业火了 ,余队苏超联赛彻底火了 !为何”

  仅一天之后 ,流量纪录又被徐州队主场刷新——30823人。出圈待到本轮苏超联赛所有场次都踢完 ,苏超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在朋友圈里兴奋宣布 :这周末苏超平均上座率超2.5万人!记业

  有媒体加上一句话 :苏超本轮上座率已超过中超本赛季的场均上座率 。

  “苏超”联赛 ,全称是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,由全省各市分别组建一支城市命名代表队来比赛 ,定位于半职业联赛或者业余联赛。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发酵 ,苏超联赛已经成为“现象级”比赛。

  南京队和南通队之间的“南哥之争” ,宿迁和徐州之间的“楚汉之争” ,“苏锡常”三个垫底球队的“太湖三傻德比” ,本就被调侃“散装江苏”,苏超联赛的进行,让“十三太保”的传说在现实中有了载体。

  有媒体称,这是一个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足球比赛,球员和球迷都来自同一座城市,每支球队都有让人感到强烈的归属感  。当球队的每名队员都是来自这座城市的普通人,是身边的烧烤师傅、村干部或健身房老板,谁都想与万千市民一同站在看台上摇旗呐喊 ,组成球队场上11名球员之外的“第十二人” 。

6月14日,苏超联赛第四轮淮安队主场迎战南京队的<strong></strong>比赛场景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6月14日,苏超联赛第四轮淮安队主场迎战南京队的比赛场景 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

  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

  6月14日11点05分,G9253列车从南京站缓缓驶出 ,向淮安东站出发 。这是一班特殊的列车——江苏省首趟“苏超”球迷高铁专列 ,列车中间不停站,从南京直达淮安,车上都是当天去往淮安市观看苏超联赛淮安对阵南京队比赛的球迷   。

  程然是这趟列车的乘客。一个半小时的旅途中 ,耳边的歌声与欢呼声从未停止 。有球迷把代表南京队的蓝色旗帜举过头顶 ,满车厢的人都唱起助威的战歌 。

  一位以创作江苏“地域梗”出名的网红 ,也跟着这趟专列从南京前往淮安 。在车上不停为南京加油的他 ,抵达淮安东站后一把扯下南京队球衣  ,露出里面的淮安队球衣 ,大喊一声“到淮安你们自求多福”,就快速消失在了人群中。南京的球迷哄堂大笑,无人感觉被冒犯 。

  2025年6月14日 ,球迷们在G9253次列车上合影留念。当日 ,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4轮淮安队对阵南京队的比赛在江苏省淮安市举行,铁路部门开行南京站往返淮安东站的长三角首趟“苏超”球迷高铁专列,方便南京球迷前往观赛 。图/IC photo

  淮安市体育中心是淮安队的主赛场。座位上都放着红色的应援礼包 。里面装有充气棒  、扇子以及补充能量的淮安特色小吃。

  淮安市体育中心 ,当地人称作奥体 ,建成于2014年,是一座有着33000个座位的专业体育场 。当天,球迷如潮水般涌入这座体育场 ,其中有23000名是主场淮安球迷 ,3000名是客场南京球迷。

  淮安文旅部门安排了别出心裁的开场表演:来自淮安西游乐园的花车巡游 。当演职人员绕场一周,看台上声浪鼎沸 ,有球迷调侃“淮安这是从三界请的外援” 。

  比赛开球不久 ,体育场就被淮安队的球衣染成红色,像是烈焰在燃烧  。鼓声 、加油声、喇叭声混在一起,每当主队带球进攻 ,场内的加油声就会山呼海啸般袭来  。

  比赛中 ,主队球迷的看台上升起巨大横幅,“崛起江淮,包容天下”。这是淮安市的宣传口号,也是淮安球迷向南京球迷发出的欢迎信号。

  球场北看台是客队区域 ,那里被南京球衣洗成蓝色 。虽然客队球迷人少 ,但气势不输主场球迷 ,3000人组成的客队区域整齐划一地响着“We are blue”的口号。南京队率先打破僵局后  ,一声稚嫩的童声“叫南哥”在客队看台响起  。循声望去 ,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正挥着手为南京队加油 ,他的衣服上写着四个大字——“南哥来了” 。

淮安市体育中心的座位上都放着红色的应援礼包。里面装有充气棒、扇子以及补充能量的淮安特色小吃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淮安市体育中心的座位上都放着红色的应援礼包 。里面装有充气棒 、扇子以及补充能量的淮安特色小吃 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

  场外球迷们互相调侃,场上队员却是“真刀真枪”地肉搏。随着比赛进行,场上队员体力逐渐透支 ,但拼抢依然凶狠,攻防转换节奏极快 。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的调侃 ,被从网上搬到球场上  。

  比赛最后10分钟,多次进场的淮安队医跑起来显得气喘吁吁,跑动距离也被现场球迷调侃“快跟场上队员一样了”。

  最终双方1:1握手言和。终场哨响的一刹那 ,场上多名队员就地躺倒 ,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。

  一天后,被调侃为“太湖三傻德比”的无锡主场对战常州的比赛,场面照旧 。

  作为苏超联赛调整赛程后放在晚上黄金时间的比赛,江阴体育中心在开赛前的几个小时 ,已经明亮如白昼。

  赛场上,无锡队在大部分时间都牢牢掌控着局势 ,但常州队球迷区的加油助威声也从未停止 。每当落后一球 ,常州队的球迷就会用更热烈的加油声来鼓励自家队员“继续战斗”。

  现场大屏幕显示,那场比赛的入场观众达25000名 。

  一位球迷告诉新京报记者 ,比赛结束后 ,大家都在主动收拾座位周围的垃圾 ,还有热心球迷提醒“不要留下垃圾” 。

  赛后,赛场上还发生了感人的一幕 。一场未胜 、被调侃“输得没笔划”的常州队谢场时 ,远道而来的常州球迷向队员们大喊 ,“我们要的不是结果 ,是你们敢拼敢抢的态度。只要你们还拼,就还会继续支持你们!”

  偷偷内卷的“业余队”们

  6月9日,当新京报记者在山东潍坊鲁能泰山足球学校(以下简称为鲁能足校)见到徐州队领队李锋时 ,他正站在场边观看徐州队与泰山U17(17岁以下)梯队踢对抗赛 。

  当天 ,气温直逼38摄氏度 ,只是在阳光下站一会儿,就让人感觉口干舌燥 。而李锋就站在大太阳下  ,与场上队员一起暴晒 。他时不时提醒体力不支的球员 ,“咬牙也得坚持住,跑起来!”

  苏超第一轮开赛前 ,徐州市有关部门已经联系鲁能足校,敲定徐州队的集训事宜。鲁能足校是中超职业俱乐部山东泰山队的青训基地  ,是谢文能等一众国脚梦开始的地方 ,拥有顶尖的训练设施。自今年5月开始 ,徐州队就一直在此集训 ,一天两练  。

  这场对抗赛徐州队最终败北  ,但李锋对队伍的训练效果非常满意 。回去的路上 ,他不忘拍拍队员的肩膀,提醒他们,“赶紧洗澡赶紧吃饭,好好休息 ,明天还有视频分析会。”

  李锋说 ,自徐州队组队集训以来 ,每天都在进步。刚集训时 ,徐州队尚不能敌泰山U14梯队 ,如今已经能跟U17“有的打”。最大的变量就是体能情况。这得益于鲁能足校专业的教练团队。

  6月14日 ,苏超联赛第四轮淮安队主场迎战南京队。大屏幕上显示当前淮安市体育中心的上座人数固定在了26018人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

  徐州队队员历广鹏退役前效力过天津泰达等职业俱乐部。当他第一天抵达鲁能足校集训时,也感觉“强度有点高” 。

  但职业化的训练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。“苏超第一轮踢盐城时,半场后我就开始抽筋 ,如今已经可以跟鲁能足校里的职业梯队对抗整场了 。”历广鹏说 。

6月9日
,徐州队在鲁能足校训练
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6月9日 ,徐州队在鲁能足校训练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

  6月15日 ,苏超最新一轮比赛,徐州队主场迎战镇江队 ,最终主队在第95分钟绝杀 ,1比0取胜。赛后李锋告诉新京报记者 ,在炎热的天气下  ,徐州队最后阶段仍能保持体力打出有效进攻,这与科学、系统的训练有直接关系。

  然而 ,苏超联赛有条件采取集训模式的球队并不多,绝大部分队伍都面临训练人员不稳定、时间不统一的问题。

  以徐州队本轮对手镇江队主教练汪磊的话来说 ,平时的训练质量也在尽力保障 ,与徐州队缠斗到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就是最好的证明 。

  但每次训练,汪磊都感觉有点头疼 ,因为“人员总是不齐”。

  镇江队目前每周练6天 。“周二上午在健身房训练 ,其余时间都是晚上在场地里练 。平时也会踢对抗赛 。”

  镇江队也配备了专业的体能教练 ,每周针对体能情况进行两次系统训练 ,内容主要是针对球员弱点加强训练,以及队伍体能情况的拉练 。

  镇江队体能教练龚成说,有队员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来训练  ,也有队员训练完后立马回去加班。“这样的情况下,凑齐人训练确实是一个难题。”

  宿迁队领队孙晓永说 ,队伍里有队员在苏州工作 ,每次训练都需要驱车5个小时赶回宿迁;有的队员结束训练后,要加班加点回公司工作。

  李锋告诉新京报记者  ,实际上 ,徐州队一开始的训练也面临类似难题,因为徐州队采用的是封闭式集训模式 ,队员们的时间非常难协调 ,徐州市相关领导亲自出面,挨个跟队员供职单位 、公司洽谈,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。

  而这种业余球队的氛围 ,也是苏超的魅力之一 。孙晓永说 ,每次训练虽不能保证人齐,但训练氛围一直不错 。队员们没有怨言,只要踏上草坪就全力以赴。目前的宿迁队在苏超排行榜上排名第五,孙晓永相信 ,只要队员们在场上敢拼敢抢,“球迷们就会支持我们的球队 ,支持我们的城市 。”

  “人民联赛”

  “苏超与其说是业余联赛或者半职业联赛  ,不如叫人民联赛。”孙晓永说,因为每支球队中都有队员来自城市里的各行各业,他们是将球队与球迷距离拉近的关键。

  5月10日,35岁的宿迁队队员绳晟在苏州体育中心听现场播报到场球迷多达1万多名时  ,有点出神 。“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在这样的大球场踢球,接受万人喝彩 ,如今在我放弃足球成为烤肉店老板后 ,却忽然实现了这个梦想。”

  那天是苏超联赛第一轮 ,宿迁队客场挑战苏州队 。

35岁的宿迁队队员绳晟�,他平日是一家烧烤店的老板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35岁的宿迁队队员绳晟,他平日是一家烧烤店的老板 。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

  足球贯穿了绳晟的整个青春。小时候  ,因为一部动画片《足球小将》,他疯狂地爱上足球这项运动 ,从此课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足球。考大学时,他通过田径项目体育单招进入江苏师范大学就读。入学后,为了转到足球专业 ,他与班主任、系主任、院长磨破嘴皮,最终得偿所愿 。此后,他以业余球员的身份踢过中冠联赛,也参加过足协杯 ,但最终还是与职业足球失之毫厘。

  虽然没有踢上职业足球 ,但他仍把足球视为人生中美好的旅程 。因为多年的业余足球生涯让他交到了不少知心朋友,如今他烧烤店的3位合伙人当中,有2人就是踢球时认识的朋友。

  目前绳晟是宿迁队年龄第二大的球员 ,虽然担任替补至今还未出场 ,但他仍以100%的精力投入到日常训练中。孙晓永口中那个驱车5小时赶来训练的队员就是他 。

  绳晟非常享受代表宿迁、代表家乡出战的感觉。有一次他与队友去吃饭 ,旁边三桌食客 ,有两桌都争相与他们合影 。他觉得苏超之旅就像一场梦,他追上了梦想中的自己 ,成了那个在万人大球场上奔跑的球星。

  镇江队的许俊杰今年32岁 ,平日里的工作是一名空调维修工。

  许俊杰与足球结缘也是始于小学 。二年级开始,他的足球水平就开始在同龄人里崭露头角,中学时曾入选江苏省青年代表队征战全运会 。他也曾想继续坚持走足球道路 ,比如在各类校园和培训机构里做足球教练 ,后来辗转做起了现在的工作。

  今年3月,当许俊杰听说镇江正在组建苏超联赛参赛队伍时,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并成功入选 。前几次训练恰逢工作最忙的时候 ,他向老板请假去训练 ,但老板并不支持 。后来,镇江市有关部门出面协调,老板才批假。随着苏超联赛出圈,老板了解到许俊杰是为镇江出战 ,态度就从“勉强同意批假”变成了“全力支持”。如今,老板总会主动询问许俊杰能否平衡工作和训练,如果时间有冲突,老板还会为许俊杰调班。

  谈及此事,许俊杰心中十分感动 。他对新京报记者说,从老板态度的转变中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镇江队的归属感,作为镇江队的一员,这份荣耀让他倍感珍惜。

  对于普通的足球爱好者或者曾经的从业人员来说 ,苏超是实现他们梦想的舞台。对于曾经踢过职业联赛的人来说 ,苏超则是延续他们梦想的舞台 。

  来自徐州队的杜明洋退役前是中超俱乐部北京国安队的职业球员,曾被誉为国安的希望之星 。效力过国内豪门俱乐部的他  ,退役后做起了青训教练。

  今年苏超联赛,他是徐州队的队长,是后腰位置上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他说,踏上苏超联赛的赛场 ,总能让自己的思绪回到许多年前 ,仿佛恍惚间回到工体 。但苏超的球场与中超又不完全一样 。

  “相同的地方是 ,都在几万球迷面前踢球 ,很容易让自己热血沸腾;不同的是,苏超联赛上为你加油的球迷来自你的家乡,甚至还有你的亲戚朋友,有时候还能听到家乡话的助威 ,这种感觉比踢职业比赛更让人激动 。”

  新京报记者 隋坤

责任编辑:刘德宾